武器测评纪录片《战机博物馆》第1-8季集中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战机,片中邀请军事专家详细讲述了每一款战机的背景历史、技术参数和实战的经典案例。
有这么一架战机,它是苏联历史上第一款从设计思想上就被定义为第四代战机的战斗机,也是苏联首款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更是米格设计局在20世纪的巅峰作品,它就是米高扬.格列维奇:米格-29战斗机。上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总参谋部针对截获的美国“FX”计划的部分资料的分析后,认为美方已经开始研制下一代战斗机,FX计划最终演变为著名的F-15和F-16战斗机,为确保自身领空安全,总参谋部针对性的提出了“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简称PFI计划),1971年,考虑到如果将所有功能集成到一款战机上,会导致战机成本过高,因此该计划被分为两个子计划,分别为“轻型前线战术战斗机计划(简称LPFI)”和“重型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简称TPFI)”。
苏联空军对于轻型战术战斗机的设计要求是:能够取代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需要具备强大的空中作战能力,同时需要拥有一定程度的对地攻击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能够在任意气象条件和电子环境中,摧毁距离60到200千米的空中目标。米格-29的气动设计和此前的苏制战机不同,其设计了一个精密的翼身融合体,其主机翼和机身的连接处做了圆滑处理,机翼是典型的大后掠角,大展弦比的切尖三角翼,后掠角73.5度,机翼外端也有后掠角,为42度,机尾采用了双垂尾设计,全动水平尾翼,其飞控技术在当时可谓是顶尖的存在。
米格-29采用两台克里莫夫RD-33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该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50千牛,加力推力81.4千牛,采用数字控制,高空高速性能突出,其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3马赫,在只使用辅助进气口的情况下也能达到0.85马赫。数据非常优异。米格-29的航电设备同样十分先进,虽然其仍旧采用传统仪表盘设计,但其为飞行员配置了头盔瞄准器,这是此类装备首次在苏式飞机上应用,米格-29的早期型采用一台NO-193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80千米,具备下视/下射能力,其头盔瞄准系统可以使得飞行员的最大离轴角度达到60度,配合R-73空对空导弹,其空战能力高于同时期的美制F-16战斗机,但由于米格-29的座舱设计不合理,飞行员在实战中的作战角度只有约50度左右。
米格-29作为一款优秀的战斗机,自然经历了不少的实战考验,其在服役期间参加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后来在俄联邦空军服役期间参与了南奥塞梯冲突,其还参与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多场局部冲突,在战争中表现亮眼。
米格-29比较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其较小的作战半径,为600千米,这个数据确实要小于同时期的西方战机(F-16早期型的作战半径为1200千米左右),但有些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当时米格-29在苏联的作战体系中,就是负责前线空域控制,所以不需要太长的作战半径,远距离防空的任务主要交给苏-27这样的重型战斗机,因此其作战半径会小一些,这样战机就可以少装些燃油,提高战机的机动性。
《战机博物馆》样片说明:样片中特意不上传字幕,实际素材中包含SRT外挂中文字幕,且不会遮挡画面